校级学术报告
第一场 丁 钢:
如何提升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基于专家评估报告的分析
第二场 袁振国: 十分时时彩未来教育的对话
第三场 刘志基: 殷商至西周出土文字偏旁化研究
院级学术报告
教育学系、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第一场
chengliang: yiqingzhixiademeiguoxuexiaojiaoyu: yidianguancha
孔苏:
坚守与开放:
在里昂的思与行
杨晓莹:
美国学区治理机制研究
李阳杰:
改革开放 40 年我国师生交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金晨:
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及其提升研究
十分时时彩毛芸:
一流大学智库的多元化发展路径---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为例
第二场
杨小微:
现代化进程中的未来学校探究
范国睿:
教育治理的制度分析
游韵:
国际大规模教育测评的中国价值融入及测评价值体系的中国话语建构研究
李林:
“黑板”与近代以降学校课堂的变迁:
一项微观史学的考察构想
宁本涛:
中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基于六省市的实证分析
课程与教学系、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第一场 高德胜:
追求更有道德意蕴的核心素养
第二场 吴刚平: 课程理论话语百年变迁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第一场 邓莉:
谁更可能成功?中国、美国和芬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比较
第二场 沈伟:
教师地位及其支持制度的国别比较:
基于中国、日本、韩国、芬兰、以色列的考察
第三场 王凯:
情感类目标的达成检测与教学改进
学前教育学系
第一场 姜勇:
反智主义思潮对教师专业化的冲击—— 兼谈中国教师教育改革应有的追寻与坚守
第二场 钱雨:
从幼儿园评课到课程评价:
学前课程评价发展 30 年
第三场 祝贺:
验证还是质疑:美国教育学界对蒙台梭利教育的批判
第四场 张莉:
儿童执行功能与早期学业发展的关系:
学习品质的中介作用
第五场 任丽欣:
上海学前儿童的兴趣班参与及其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复杂关联
第六场 许翠单:
幼儿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第七场 李召存:
儿童视角是一种什么样的视角
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一场
李梅:
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在何方?
娄岙菲:
道尔顿制沉寂背后的“明” 与“暗”
赵丽:
比较视野下大学与全球城市的共生发展
张东海:
绩效 贡献 差异化:
加拿大安大略省战略授权协议简析
姚荣:
迈向良法善治: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法治思维
徐国兴:
优质本科教学质量内涵解析
韩映雄:
大学排行榜:
大学之“瘤”
第二场
童康:
教育评价的可能性之辨: 斯塔克的评价思想的演进
马爱民:
专业学位的前世和今生
阎光才:
压力、 激情与学术职业性质的蠕变
曹妍:
我国教育体制是否有助于高等教育机会阶层差距的缩小?
李海生:
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成效分析
李琳琳:
本科生课外学习时间投入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郭娇:
我国本科生高影响力活动的表现特征与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
第一场
徐国庆: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订的几点思考
石伟平:
当前上海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匡瑛:
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的研究
陆素菊:
日本的技术精英是如何培养的——基于学校案例的解读
付雪凌:
职教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结构特征分析
周瑛仪:
职业能力测评作为一种质量保障的工具
李政: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郑杰 & Jie Xiong(Government of Alberta, Canada):
美加社区学院发展模式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基于社会流动的视角
蔡金芳: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驱动机制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
第二场
李家成: 论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复杂思维及研究范式
朱敏:
可持续发展教育:
社区如何行动
孙玫璐:
老年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马丽华:
老年教育转型发展之审思:
理论重构与策略选择
张永:
新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谱系:
基于问题史的视角
特殊教育学系
第一场 杨福义:
《随班就读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指导手册》 解读
第二场 刘鲲:
自闭症者的体验和感受——现象学研究视角
第三场 黄志军:
聆听中国特殊教育学者的国际声音——以近二十年 SSCI 期刊论文为分析对象
第四场 张畅芯:
听障儿童言语加工机制的研究
第五场 颜廷睿:
从“多学科” 到“跨学科” :
我国特殊教育学科研究范式的嬗变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第一场
孙妍妍:
以“工程” 为中心的 STEM 课程驱动问题设计
黄巧绫:
网络健康信息与接收者的相关素养
薛耀锋:
面向大数据的义务教育年限延长政策研究
徐显龙:
复杂技能综合学习的研究主题与发展趋势
第二场
冷静:
混合式教学在后疫情下的可持续化应用
冯翔:
价值互联网上的“泛在” 学习
胡艺龄:
基于虚拟实习的 STEM 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江波:
自适应学习技术之学习者建模
吴忭:
量化民族志——大数据时代的定性定量整合分析方法
康复科学系
第一场 邱卓英: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
行动指南》 解读
第二场 徐胜:
自闭症儿童语言行为评估系统及康复支持研究
第三场 陈臻:
言语康复的中国世纪
艺术教育部
第一场 王海东:
读乌菲兹美术馆的几件作品
第二场 程征:
中国近代学制变革下的音乐教科书本土化演进——以上海近代新学制音乐教科书为例
第三场 徐韵:
儿童音乐学习的关键发展指标与支持性教学策略
第四场 高璐璐:
课程思政视野下的专业课程建设——戏剧表演基础课的思考与探索
教育心理学系
第一场 周加仙:
教育神经科学:
一门解决教育实践问题、 满足国家重大需求的超学科
第二场 姜怡:
不仅仅是缺乏学习价值!学习成本认知对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三场 马淑风:
高阶思维能力发展及其学习模式研究
教育高等研究院
第一场
张振贤:
近代韩国的媒体和作为教育主体的女性
白佳蕊:
财务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意义:
十分时时彩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另一种言说
朱筠姝:
文学小青年的文学实践与成长进路——以新概念作文大赛为窗口
秦丽莹:
劳作与闲暇之间:
选秀粉丝群体的行动研究
刘杰:
博物馆教育发展的窘境:
从“博物说” 活动说起
裴祎颖: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规训的技术与自我的技术
第二场
吴刚:
学科想象与理论生长——研究范式演变的视角报告
周勇:
叶企孙与中国科学课程改革
李梅:
国际中国教育研究英文期刊论文的关键作者及其合著网络
毛毅静:
城市的孔庙——上海文庙的图像考察
庄瑜:
多元与包容——“后疫情时代” 的博物馆教育
唐晓菁: 书斋之外: 法国名牌大学的田野课程与社会科学人才培养
上海教师发展学院(开放教育学院)
第一场
祝智庭:
疫情影响下技术赋能教育公平新方略
闫寒冰:
信息技术助力高位公平取向下的学生适性发展
李宝敏:
欧盟教师信息素养测评工具开发及启示
魏非:
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平的机理分析
彭红超:
技术促进教育公平了吗? ——基于 OCED 视角的审视
李树培:
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内核与突围:
基于诺丁斯教育哲学视角
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
杨文杰:
PISA 的教育改革效应研究
贾利帅:
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中残疾学生的参与研究
关珊珊:
中英成人高等教育对比研究
吴晶:
我国教师政策的变迁历程、 主要特征与发展前瞻
邓晓翔:
创新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问题与政策研究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第一场 沈玉顺:
“未来学校”与中国学校的未来
第二场 刘莉莉:
如何让经验更有价值:
从实践到理论
第三场 田爱丽:
游戏力:
教师的必备能力
第四场 戚业国:
基于价值与使命的考察
第五场 万恒: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实践问题与改进方向
第六场 熊万曦:
教育领导者为何需要道德准则的指引——对英国《教育中的道德领导力框架》的解读
教师教育学院
第一场 郭宝仙:
新时代英语教材的文化使命及其实现路径
第二场 占小红:
教学结构视角下应急型线上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路向
第三场 卢晓旭:
中学教师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第四场 朱广天:
学生对物理问题分类方式的研究
经济与管理学部
经济学院
第一场
姚羽欣 :
Sex Ratio and Timing of the First Marriage: Evidence from the One-and-A-Half-Children Policy in China (性别比和初婚年龄:
来自农村一胎半政策的实证研究)
欧阳晓灵 :
环境规制与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
基于城市绿色增长率视角
张敏 :
疫情冲击下的中国失业、 消费及其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基于劳动搜寻匹配模型的分析
第二场
殷德生:
从数字经济到数字金融的逻辑及其治理规则的大国博弈
汪莉 : 网络结构与银行效率: 基于时变“银行-股东” 网络的研究
李嫦 : The impact of regional financial depth on outbound 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李明辉 :
金融结构与银行流动性创造
胡一川 :
校友联系对公司融资影响
张方 :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并购:
基于中国企业的实证研究
第三场
周晓岚 :
Proportional vs. Unit Fees: Evidence from Patent Licensing Fees in China’ s Smartphone Market
刘丹 :
Where is the Land of Opportunities in China? Evidence from Firm Size Mobility
张皞 :
制度质量及制度距离对服务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研究报告
徐博 :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链升级
刘学智 :
向内而生——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形势及政策选择
工商管理学院
第一场
冯学钢 :
十四五” 文体旅融合促进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研究
杨勇 :
互联网时代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的动力与机制
孙晓东 :
Evaluating and Categorizing Cruise Lines by Ship Attributes: A Comparison Between Cruisers and Experts
党宁 :
文旅融合对上海红色文化品牌的提升
吴文智 :
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的民宿行业发展问题与反思
罗佳琦 :
第四次产业革命中旅游人工智能的应用前景
姜晨 :
节事型城市:
分类与演化
第二场
黄海杰 :
信息基础设施与公司盈余管理策略
第三场
黄忠华 :
地方政府策略性供地行为及影响研究
龙胜平 :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 ESG 发展趋势
胡金星 :
城市更新决策冲突问题与完善机制--基本上海市信访大数据的实证研究
孙斌艺 :
中国房地产企业品牌特征及品牌价值趋势分析
谢福泉 :
城市更新中住房问题的挑战
关涛 :
汇率管制条件下通货膨胀与贸易余额关系的实证研究
孟星 :
新时代住房发展理念研究
王盛 :
突发公共事件下社区组织程度与社区满意度的关系-基于新冠疫情期间的实证分析
易虹 :
新冠肺炎疫情下居民的社区安全感调查研究
刘鹏 :
单峰偏好下的交换机制设计
杨木旺 : 绿色建筑的消费者购买意愿提升路径探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的实证分析
第四场
范并思 :
公共图书馆制度:
法理渊源与时代挑战
楼雯 :
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分布、 发展与变迁
蔚海燕 :
大科学装置的科学数据管理
王仁武 :
Developing 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amework for online destination image photos identification
赵星 : 动态数据可视化: 缘起、 设计与实践
第五场
董直庆 :
政府经济目标管理与环境质量
王振源 :
防疫期间居家远程办公调查研究
龚冰琳 :
新冠肺炎疫情口罩需求、 价格与公共政策选择—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
杜刚 :
Real-time scheduling optimization considering the unexpected events in home health care
连燕玲 : 保持先锋模范性: 党员思想印记与企业社会责任
公共管理学院
第一场
李莉 :
Does a “ Bad Apple” Spoil the Bunch? The Impact of Low-achieving Peers on Students’ Academic and Noncognitive Outcomes
柴 化 敏 :
The effect of informal caregiving intensity on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 kink or discontinuity?
曹艳春 :
城市多维相对贫困识别与测量变革:
基于 AF 双临界值模型的修正与实证研究
钟仁耀 :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分类及政策支持
陈梦瑶 : “农民上楼” 改善了农民福利吗?——新型城镇化视野下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透视
孙昕 : 社会政策会影响身份认同吗? 基于“老漂族” 参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研究
第二场
郝宇青 :
失效的制度供给:
基层治理中形式主义
孟溦 :
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制度逻辑与执行偏差
高恩新 :
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迭代逻辑:
两个案例
王法硕 :
智能化社区治理:
分析框架与多案例比较
叶志鹏 :
“发文—响应” :
中央行政指导的运作逻辑——基于省级政府网站建设的案例研究
王芳 :
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合作:
基于重力模型的证据
周昊宇 :
中国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政府选择效应
第三场
陈力闻 :
The Behavioral Outcomes of Employee Voice Gap: Unpacking the Black-Box at Chinese Workplaces
张继元 :
日本整合照护服务的发展路径与整合策略
余飞跃 :
基本收入——托底保障的理论创新与现实困境
石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制度体系及其优势研究
王建云 :
Adult children’ s instrumental support and trajectories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郑歆译 : 南京市“时间银行” 互助养老模式研究
第四场
周俊 :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危机治理的政府动员机制:
结构、 过程与功能
张冉 :
社会组织品牌化结构维度及其效能机理研究
宋程成 :
理解中国社会企业发展
宋锦洲 :
S 市 P 区疾控应急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考察报告
赵继娣 :
基于传播动力学的新冠疫情防控政策建模研究
翁士洪 :
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
新冠肺炎疫情的中美比较研究
第五场
荆丰 :
国内外公务员激励问题研究现状与展望
谢炜 :
渐进、 契约与功绩:
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制度的演进逻辑
曲如杰 :
体面劳动预期-感知匹配对乡镇公务员在职行为的影响研究
雷妮 :
公众十分时时彩河流生态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及支付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李悦 :
舆情信息传播行为中的情绪动因:
理性还是非理性?
聂磊 :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背景下旅游综艺与旅游消费的联动分析
邱婕 : 《民法典》 背景下劳动者个人信息权研究
亚欧商学院
第一场 马雪静 :
Highest Contributions from Others: A Dampening Effect on PWYW Payment
第二场 吴漪:
The Malleable Self in a Globalized World: Connotation Divergence Underlying Global Identity and Influences on Global Brand Evaluation
第三场 张明月 :
The Role of Guanxi and Positive Emotions in Predicting Users’ Likelihood to Click the Like Button on WeChat
第四场 王雪华 :
The Oreo Effect: Ritualistic Consumption Decreases Loneliness by Making Life More Meaningful
第五场 陈弘信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seness and Face
第六场 卢骏 :
Curbing Selectiv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Evidence from a Regulation Change in China
第七场 Nikola ZIVLAK :
Industrial park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companies
第八场 Nikola ZIVLAK :
Technology Adoption in the Industry 4.0 Era: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中国语言文学系
第一场 汤志波:
新见日本藏《万家诗山》考略
第二场 孙锐欣:
混合效应模型与语言研究
第三场 汤志彪:
晋系盟书与楚系简帛文字形体比较研究
第四场 丁红旗:
再论宋代的公使库刻书
第五场 陶国山:
从意识形态到美学意识形态—论特里·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及其文化批评
第六场 罗争鸣:
《翊圣保德真君传》 的编撰流传与两宋皇权的更迭
第七场 方勇:
四论“新子学” ——《汉书· 艺文志》 之反思
第八场 胡晓明:
江南文化诗学的若干理论问题刍议
第九场 曹洁:
从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系列韵书浅谈唐代正字观
第十场 郑伟:
音系普遍性与音系和谐
第十一场 张春田:
重谈张爱玲与五四传统:以几个文本为例
第十二场 孙晓忠:
边界突破的美学
第十三场 金雯: 比较文学中的平行、 流通和体系
历史学系
第一场 游览:
中越陆地边界问题的历史考察及再思考
第二场 张锐:
“中国梦” 视域下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第三场 金蕙涵:
明代的观音发簪与女性的信仰和生活
第四场 赵四方:
清代学术史的反思与重构——从惠栋到廖平的脉络
哲学系
第一场 王路(清华大学):
量词的意义
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第一场 苟东锋:
常名是个什么名? ——理解道家名学的一个枢纽
第二场 李菁(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Being 汉译两派之共同预设
政治学系
第一场
王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传播与风险治理
刘绍庭:
习近平风险防控观
何修猛:
消费主义话语的迷漫与消解
于晶:
专家型意见领袖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播中的话语策略研究——以新冠疫情为例
易妍:
从媒体政治时代到网络政治时代:
美国总统新闻管理策略的转变
邰浴日:
匈牙利新闻传媒体制变革的 1989 年圆桌谈判渊源
第二场
郑维伟:
不义:
一个被忽视的政治哲学问题
田锡全:
何以百代皆行秦政法——“大一统” 的存续之道
黄波粼:
新区土改工作队的构建及保障——以上海郊区为个案(1950-1951)
刘亚娟:
新中国劳动教育的兴起与上海的地方实践
王可园: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实践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一场
闫方洁:
西方左翼学者的“新共产主义” 观念
速继明:
历史意识的精神实质及涵养研究
叶方兴:
一种后果主义的德性论何以可能? ——对德莱芙后果主义德性论的反思
黄亚玲: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度意识的培养
洪燕妮:
政治解放的可能性: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再思考
何娟:
布兰德对绿色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意义
第二场
安俭:
画出新时代统战工作最大的同心圆
吴原元:
新世纪以来海外中国学的新趋向刍议及启示
贾秀堂:
抗美援朝时期上海增产节约运动的发起
杨丽萍:
1949~1952 年宣传员制度建设研究
张仰亮:
革命纪念与政治动员:
一九二六年中共对上海五卅周年纪念的实践及其政治意涵
尚伟伟:
破解新时代基础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政策方向与未来展望
法学院
第一场 郑超、陈肇新、王家骏:
法学之门:
如何学习、 阅读与研究
第二场 黄泽敏、 李建星、 王美舒:
我的第一本法学专著
第三场 凌维慈:
发展型国家的行政法难题
社会发展学院
第一场 李向平:
城乡空间变迁下的集体社会心态
第二场 刘拥华:
注意力研究:
理论议题及其争辩
第三场 张文明: 上海的城乡文化差异与生活方式研究
第四场
何姗姗: 刚生完之后还愿生吗? ——上海地区新任妈妈再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何威:
服务对象的改变正在如何影响社会工作? ——建构主义语境下对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反思林茂:
最美社工人爱在华师大——社会工作伦理与实践
吴同:
柔性治理:
基层权力的非正式关系化运作及其实现机制——以 S 市信访社工为例
安秋玲: 我国社会工作场域中的知识样态
第五场中村贵:
现代都市里的第三空间研究
第六场徐赣丽:
都市民俗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第七场李明洁:
从非文字档案初探二十世纪初中国民艺的海外传播
第八场唐忠毛:
阴阳观念与中国民俗
第九场王均霞:
权宜性的接纳与根本性的排斥:
田螺姑娘故事中的父权制性别观念再生产
第十场李深情( Christine Lee) :Evans-Pritchard, Douglas, Turner: Tracing the Lasting Impact of Roman Catholicism on Anthropological Theories of Ritual
第十一场萧梅:内亚视角下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与思考
第十二场高铁泰:
传教士与西南山地公共卫生事业
第十三场许晶:
中国好孩子:
幼儿道德发展的人类学与心理学对话
第十四场吴连霞: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外语学院
英语系
第一场 梁超群:
情感研究漫谈
第二场 刘晓峦:
汉语韵律加工的声学和神经机制(The processing of Mandarin intonation
第三场 陈贝贝:
澳大利亚华裔文学中的记忆理论初探( Some thoughts on the role of memory in Diasporic literature in Australia)
第四场 姚晓玲:
《黑暗之心》 中的情感与叙事节奏(Affect and Narrative Rhythm in Heart of Darkness)
第五场 邹航:
书评和博客评论中的学术批评研究(Managing evaluation: Criticism in two academic review genres)
翻译系
第一场 赵刚:
译者还是改写者:
试论中国社科类著作英译中译者的角色 (A translator or a rewriter: the role of the translator in translating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works)
第二场 施琳:
人工智能常态化翻译培训的新挑战(AI is the new normal: What now for translator training?)
第三场 程章晗:
口译实践教学初探
日语系
第一场 杨敬:
档案袋评价在基础日语教学中的运用----以《日语精读》 为例
第二场 尹松、 吴红哲、 尤海燕、 唐权:
新文科背景下的日语通识课教学实践
法语系
Alastir Duncan:
法国二十世纪文学中的“笑”
德语系
谢建文(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副主任) :
咏物之物:
诗的形式与内涵
俄语系
第一场 IRAIDA TOPORKOVA 外教:
从俄语教学看俄罗斯国家测试体系中的语言教学法测试
第二场 邵鹏洁:
汉俄并列结构翻译语序调整的语音动因研究
第三场 郑体武(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
浅谈俄罗斯文学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部
第一场 朱振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 :
“外国语言文学教研的思辨与思政”
第二场
李征: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以听说课程为例
徐璐璐、 陈启:
“新冠疫情下的美国校园”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第一场 朱国华:
《局外人》 的几种读法
第二场 马国彦:
引述性否定:
标记与互动
第三场 刘弘: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研究特点与趋势
第四场 虞又铭:
威廉斯对 T.S.艾略特的诗学挑战与批评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王艳梅:
真实自豪 vs 傲慢自豪对情绪调节的不同影响
李世佳:
疫情压力下的决策行为:
一项基于网络的社会调查
周宁宁:
丧亲群体的情绪表达行为和信念:
一项跨文化研究
张亚:
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人际脑同步
宋永宁:
自闭谱系障碍:
一种主动性的社会认知控制缺陷
陈曦:
亲子互动动态对儿童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
尹大志:
Long-term motor skill training induces dissociable changes of intrinsic functional specializ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visual-motor system
黄楚中:
多维度大脑年龄:
基于脑白质高信号的神经血管年龄预测研究
体育与健康学院
杨 剑:
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展
邱卓英:
国际康复政策与发展及其对康复心理学的意义
王树明: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司琦: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干预
任占兵:
有氧运动改善青少年抑郁的研究进展
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学系
罗薇:
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多元化运用
鞠薇:
科幻电影与后人类景观
刘弢:
认知科学的介入对跨文化电影语言的探讨
新闻学系
吴畅畅:
维纳与控制论:
在人文主义和冷战政治之间
路鹏程:
民国时期的新闻记者与新闻教育
陈红梅:
国家、 市场和媒体信念:
北欧报业体制的五十年变迁
出版与文化系
石岸书:
群众性的再兴——改革初期群众文化体制的文学生产
刘影:
数字出版研究的“社会文化转向”
甘莅豪:
命名修辞:
维基百科数字社区中的知识话语建构
广告学系
何平华:
现代性、 赛博空间与国家影像跨文化传播:
从李子柒视频说开去
张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品牌成长的历史进程与当下挑战
秦雪冰:
NKP 模型消费者洞察:
社会网络分析在智能广告中的应用
美术学院
第一场 徐军(湖州市吴兴实验中学) :
赋能红色经典 坚守信仰高地
第二场 王凯:艺术之外的“艺术”——发现并理解未知世界的景观
第三场 王曜:“当代” 之后艺术的学习与思维
第四场 艾 海(独立策展人、 MOYA ART 创始人):
公共艺术的本质与哲学辨析
第五场 鲍贤伦(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 :
进入展厅
第六场 朱浒:
谈“误解” 汉画像研究之“格套” 法的使用
音乐学院
第一场 郑艳:
现代作曲技术中的中国文化标识:
音响设计、 节奏数控、 结构布局的探索与创造
第二场 苏杭:
从美国本科音乐学科课程设置看美国大学音乐教育的课程观
第三场 石春轩子、 方笑一:
诗韵江南—古诗词声乐作品赏析
第四场 王青青:“手势即兴创作” (Conduction) ——新兴创作表演体系之探索与实践
第五场 谢承峯:
一位被忽视的大师——海顿键盘作品解析与诠释
第六场 王刊:
十分时时彩需要一个音乐的包豪斯——十分时时彩早期达姆施塔特新音乐国际假期课程与包豪斯学校的关系
设计学院
第一场 沈榆 :中国现代设计史中几个地缘政治问题考证
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第一场 唐启华(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
北洋外交的再思考(Rethinking of Diplomatic History of the Early Republican Era of China)
第二场 刘光胜(中国孔子研究院出土文献与中国儒学研究中心主任) :
清华简《书》类文献研究的新进展(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Tsinghua’ s Bamboo-slips)
第三场 徐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
先秦时期的空间与交通(The Space and Communications of the Pre-Qin History)
第四场 邵蓓(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编审) :
“五等爵” 与西周外服体系(The Five Ranks of Nobility and the Western Zhou of Outer Domains)
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 俄罗斯研究中心
贝文力 :
“永恒的瞬间” :
当代白俄罗斯文学扫描
崔珩:
“2024 议程” 下俄罗斯政党政治的发展与前景
刘军:
俄罗斯反西方制裁的策略及前景评估
曲文轶:俄罗斯如何看待新冠疫情
宋羽竹:
质疑战争, 以命运之名——电影《八佰》 与当代俄罗斯战争文学
孙溯源:
美国中东政策演变背后的能源革命
汪诗明:
澳日潜艇项目合作流产及原因初探
王海燕:
中国与中亚数字经济合作
阎德学:
《诗经》 中的外交与国际关系论析
余南平:
后疫情时代全球价值链结构变化新动向与中国对策
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臧克和:
宋代《说文》 基础及其认知表征
刘志基:
图像识别与智能型古文字数据库
董莲池:
干、 盾二字再辨
白于蓝:
清华简《越公其事》 校释
郭瑞:
甲骨文计算器识别工具研发报告
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城市发展研究院
第一场
吴瑞君:
我国学龄人口分龄人均受教育人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高向东:
流动人口迁移距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王丰龙:
居住迁移的健康效应:
以北京市为例
宋艳姣:
Road to the City: Farmers’ Urban Settlement Intention and their Response to Land Expropriation in China
罗峰:
“工业党” 何以可能:
基于知识分子分化的研究视角——兼论新时代的知识分子向何处去
第二场
叶 超:
从治理到城乡治理:
国际前沿与中国路径
汪明峰:
中国城市新零售的空间扩张及其区位策略
王列辉:
长三角航运服务业能级演变与提升研究
曹贤忠:
基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区域创新合作模式与路径探讨——以浙沪“创新飞地” 为例
石庆玲:
Music Sentiment in Polluted Days
朱贻文:
Learning in Context: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to Analyze Knowledge Acquisition at Trade Fair
王秋玉:
基于经济地理学视角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进展
第三场
文 军:
疫情灾害的爆发及其社区防控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段德忠:
中国城市环境创新体系演化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胡德:
重访施坚雅模式:
城市-区域化过程中的小城镇的地位、 功能与治理
司月芳:
中资企业离岸研发的理论与实践
张红:
从结构分形透视城市异速生长
张婷麟:
治理碎化与城市经济绩效——城市最优辖区个数的探讨
张维阳、 王逸飞:
中资企业的全球化策略:
基于跨国城市网络的分析
图书馆
张毅:
异构特藏图像资源语义互操作与智能识别标注
熊泽泉:
海外中国研究现状与趋势:
2006-2016
葛星佑:
读者服务与微信阅读推广活动相结合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马宁:
基于 5W 混合模型的阅读推广实践分析—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
韩进:
明宋旭《雪居图》 的双重空间秩序
段双喜: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纸本馆藏质量控制检讨
赵晨鸣:
我馆馆藏的钱锺书先生西文藏书四种